咽痛鼻出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秋冬季感冒与预防之二秋冬季最常见的五种证
TUhjnbcbe - 2023/1/23 16:01:00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健康

传递:爱地球

爱万物

正能量

秋冬季节最常见的感冒主要有五种证型,分别为风寒感冒、寒包火证、风热感冒、兼挟邪气的感冒(挟燥感冒)、气虚(阳虚)感冒。

了解不同证型的特征,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地进行对症治疗。

风寒证型感冒

IHAVEAMINIMALISTTITLE

主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中医认为风寒证感冒主要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而出现上述症状。根据“寒则温之”“治寒以热”的方法,风寒感冒采取辛温解表治法。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散加减。

常见中成药:荆防颗粒、风寒感冒颗粒、小青龙合剂(颗粒)、感冒疏风片。

生活注意:宜吃温性或平性食物,忌油腻食物,多喝温水,避免受凉。

常用中药:荆芥、防风、羌活、生姜、柴胡、薄荷、前胡、桔梗、甘草等。

“寒包火”型感冒

IHAVEAMINIMALISTTITLE

此类感冒属于“外寒内热”型的证候。既有风寒的症状,又有热的症状。人体感冒症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部分情况下,风寒感冒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控制,随着风寒外束,正气向外透散不及而内郁发热,形成了体表寒体内热的态势,即表寒里热阶段,

也就是俗称的“寒包火”,很快就会出现咽喉不利,有痰不易咳出,咽干、咽痛、流稠鼻涕或*鼻涕,鼻子干等症状。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寒包火”型感冒呢?

①风寒感冒表未解,同时入里化热

很多感冒患者都是着凉、受冷所致,早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很快就会变成发热、嗓子疼、咳嗽*痰的肺热证,这就是入里化热。

有些患者,一方面感冒入里化热,另一方面头痛、鼻塞仍然存在表邪未解,这就形成了表实里热的寒热错杂状态。

②素有肺火或肺阴虚的人,受凉感冒

从中医体质学说看,有些人素有肺火或肺阴虚,这个时候肺热熏蒸,腠理易开,寒邪入侵,形成“寒包火”型感冒。

很多小儿感冒,都是因为小儿本就为“纯阳之体”,孩子的衣服穿得过厚,出汗后毛孔开放,一旦感受风寒,风寒束表,体内有积食,内热无法从肌表外泄,

就特别容易着凉形成这种“寒包火”型感冒。所以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③昼夜温差大,易致“寒包火”

初春时节,天气渐暖,阳气升发,但北方地区停止供暖后,室内仍然十分阴冷。居室内昼夜温差较大,如果不及时加衣加被,就容易感受寒邪,导致“寒包火”型的感冒。

“寒包火”证主要症状有:全身恶寒发冷、全身酸痛、无汗、口干口渴、发烧、头痛、嗓子痛而干、吐*白相间的痰或*痰,最明显的症状是鼻涕会由清稀变*浓。

治疗原则为散表寒、清里热。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常见中成药:麻杏止咳片、防风通圣丸、九味羌活丸合用银翘解*颗粒。

生活注意:宜吃平性食物,发病时粥类最佳,忌辛辣油腻食物。

风热证感冒

IHAVEAMINIMALISTTITLE

主要症状: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咳痰粘*,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舌苔薄白微*,脉浮数。

中医认为主要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依据“热者寒之”原则,使用治法为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见中成药:银翘解*颗粒、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清开灵口服液,双*连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

生活注意:忌食油腻、黏滞、燥热之物;忌食香菜、咸菜、咸鱼等。注意休息,多喝水。

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薄荷、桔梗、牛蒡子、荆芥。

气虚感冒

IHAVEAMINIMALISTTITLE

主要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中医认为此证主要为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根据“虚者补之”“扶正祛邪”原则,采用益气解表的方法。

代表方:参苏饮、人参败*散加减。

常见中成药:参苏丸。

生活注意:忌食油腻、黏滞、寒凉之物;可以喝大枣*芪姜汤水。多加衣着。

风燥伤肺证

IHAVEAMINIMALISTTITLE

“秋燥”是人体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症状,很多人以为“燥”就是热气,其实不是,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温燥、凉燥如何区分?清代浙江名医俞根初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可见,深秋气寒燥而偏寒的是凉燥;初秋尚热燥而偏热的是温燥。地域不同,燥气类型不同,北方凉燥为主,南方温燥为主。

南方的九月天气依旧炎热,只早晚有一丝丝的凉气在提醒大家秋天的到来;但北方的天气已秋高气爽,部分地区已经需要穿小外套了。

在相同的时间,南方感受的燥邪仍兼夹热气,多以温燥为主;北方此时暑热已基本退去,多为凉燥。除了与地域、天气有关之外,还和人群体质禀赋有关。

若是素体阳虚、又怕冷,体质阴寒,感受燥邪后,多表现为凉燥;若是平素体质壮实、火气较旺,感受燥邪后,多表现为温燥。

温燥常见于初秋时节,天气热或久晴无雨,人体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表现出燥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

凉燥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人体感受燥邪,导致津液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

凉燥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患者会现出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等症。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脉浮数或小数。

根据“燥者润之”原则,主要治法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①对于温燥,治疗以清热滋润为主。

方药:桑杏汤、养阴清肺汤加减。

常见中成药:养阴清肺丸、桑菊感冒片。

常用的润燥中药有:桑叶、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等。

生活注意:饮食上除了滋阴润燥外,还需清泻肺热,可食百合粥、银耳粥、莲藕排骨汤、银耳杏贝汤等,果蔬可多食梨、荸荠、莲藕汁等清热润肺食品。

②对于凉燥,治疗要以祛寒滋润为主。

方药:杏苏散。

常用的祛寒滋润中药有:半夏、茯苓、苦桔梗、橘皮、甘草等。(待续)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作者:郑海生配图:姚姚美编:清水荷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冬季感冒与预防之二秋冬季最常见的五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