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生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即将转凉,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如虎”。
秋意渐显,雷雨频繁。那么,如何在处暑时节为身体搭建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呢?今天教您几个小妙招,让您健康迎秋。
朝医生
一
处暑养生掌握两个原则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此时虽不像夏天酷暑难耐,但仍很闷热,加上雨水多,非常湿热,不过整体气候渐趋干燥。与此同时,人们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因此,处暑后的养生有两个原则——祛暑化湿、滋阴润肺。
祛暑化湿
中医认为,湿为万病之源,喜欢“拉帮结派”,与暑热结合,就会形成暑湿。如果身体经常有以下症状,就要赶紧祛湿。晨起疲劳、小腿发酸发沉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长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黏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舌苔白厚说明体内有寒湿,舌苔发*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滋阴润肺
中医认为,秋天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如果不注意,让“燥邪”伤了身体,就会出现咳嗽、咽喉肿痛、感冒等问题。所以,此时要注重滋阴润肺。
二
暑湿燥邪,辨证调理
处暑节气,很多人都会遇到以下几种健康问题:比如上火、五心潮热、口干口燥、咽喉肿痛、睡眠差、感冒等。针对不同的情况,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辩证调理。
01
上火
中医认为,火有虚实之分:症状重、来势猛的属于实火,表现为红、肿、热、痛;症状轻、时间长、病情反复的属于虚火,表现为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
降虚火,主要靠滋阴降火的药物;灭实火,则要选择清泄降火的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京制牛*解*片,其能泻三焦实火,清肺胃实热。
02
气阴两虚
汗液是人体精气化生,正常出汗可调节阴阳,但汗出过多,人体之气就会随汗外泄,容易导致气阴两虚。经常出大汗对心脏也不好,严重的会导致心慌、四肢发冷甚至昏厥等症状。
有以上症状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生脉饮口服液调理。生脉饮对气虚、血亏、乏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03
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因人体感受外邪而致病,风寒和风热感冒是最常见的两类。针对风寒侵袭引发的感冒,用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感冒清热颗粒。
有些感冒时表现为“风寒”的人,经过几天,寒邪可能化热而表现出风热感冒的症状(口渴、咳嗽、痰液黏稠),这时治疗应做调整。
04
咳嗽
中医讲“燥易伤肺”,因此,秋季容易因为天气干燥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此外,由于天气闷热,不少地方还开着空调。如果久待空调房、吃冷饮、洗冷水澡等,寒邪、湿邪就会潜入体内,形成“暑热在内、寒湿在外”的身体状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
遇到这种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水调理。藿香正气水还可外用治疗湿疹、脚气等。
三
做好三点,安度处暑
如何安然度过早晚凉、中午热的“处暑”阶段,在饮食起居方面给了大家一些养生建议。
调整作息,缓解秋乏
由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要调整睡眠时间,做到早睡早起。避免中午室外活动,以防暑气伤人。注意适时添减衣服,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
轻松运动,调养精神
坚持适量运动,比如登山、慢跑、郊游等,有助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调畅情绪,做到心态平和、心境平稳。
饮食清淡,润肺防燥
饮食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百合、梨、木耳等,避免燥邪伤身。
来源:生命时报北京朝阳疾控
更多推荐关于居家医学观察,这些卫生防疫要点你知道吗?疾控中心为什么打电话给我?是我要被隔离了吗?“武汉造”新冠疫苗获批3-17岁人群紧急使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