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鼻出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总反酸烧心,胃镜查不出问题,到底是病吗应
TUhjnbcbe - 2022/10/31 21:16:00

问:总感觉反酸烧心,有时胸痛咳嗽,胃镜查不出问题,这到底是病吗?应该如何治疗?

答:总感觉反酸、烧心,还伴随胸痛、哮喘、慢性咳嗽、声音嘶哑,做胃镜却查不出什么毛病?你可要小心了,这并不仅仅是衰老的表现,而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这是一种因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并发症的一类疾病。中国胃食管反流患病率为5.77%,大城市患病率普遍更高,其中上海的发病率为7.7%。

为什么会发生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呢?医院胸外科食管亚专科副主任医师孙益峰介绍,这是主要是因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另外,左右两侧膈肌松弛;食管蠕动功能下降;胃排空延迟等也是导致反流的主要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反酸、烧心、嗳气;此外还可能伴有反复发作的咽喉部异物感、紧缩感、咽痛、声音沙哑、鼻塞、流涕、咳嗽、喘息、口臭;胸痛、胸闷、憋气。部分患者平卧时症状更为明显,导致很多人无法正常工作,晚上休息不好,甚至产生了焦虑、抑郁的问题。

老年人是此病的好发人群,这是因为老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食管蠕动功能下降、食管上皮修复能力降低。但胃酸的分泌并不会降低,此外,老年人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延迟;老年人动脉硬化,食管粘膜血供减少,损伤难以修复;老年人心血病发病率高,长期服用心血管药物会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下降,以上因素导致该病发病率增加。,越来越来的青壮年人也正在加入此病的行列。这是由于很多人有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行为,也可能因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饮食无规律、久坐不动、过于肥胖等。

如果做胃镜又查不出问题,那要怎么确诊呢?孙主任介绍,胃食管反流须进行针对食管功能的检查:包括食管测压和食管24hpH监测。明确食物括约肌压力的情况;食管体部蠕动情况;以及有无食管裂孔疝;除外其他食管动力型疾病(如食管痉挛等);而食管24hpH监测主要检测食管内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其目的是判断反流的种类和反流的程度。

目前该病的治疗须循序渐进,首先,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不要暴饮暴食,吃饭规律,选择清淡、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另外,需戒烟酒减肥、、戒烟,晚上睡觉抬高床头等;如以上无效,需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需进一步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据了解,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目前手术治疗损伤大,改变消化道结构等不利因素。医院胸外科食管亚专科团队牵头,自年8月起开展了一项全国多中心的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利用磁力原理治疗胃食管反流的新的手术方法:磁性括约肌增强器(简称磁力环)治疗胃食管反流,在不改变消化道生理结构的情况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成为现实。

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志刚介绍,“磁力环”是由若干颗互相连接的“珠子”组成,医生通过腹腔镜将其植入于患者胃食管交界处,即食管下括约肌的位置,增强这一部位的张力来抵御胃反流,达到治疗目的。这一手术操作快速、创伤少、术后恢复快,且不改变消化道结构,也不影响对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截至年9月30日,目前国内共完成磁力环植入手术48例,其中,医院完成入组42例。接受磁力环治疗的患者反流症状均明显减轻,特别是食管外症状,如夜间咳嗽、胸痛等有了大幅改善,且所有患者均保留打嗝等功能。在28例完成1年的随访的患者中,有27例患者达到临床成功疗效指标,临床成功率为96.43%,术后1年需药物持续治疗的患者由术前%下降为23.5%。

胃食管反流病饮食注意事项:

1、慢进餐、不饱食

2、餐后注意坐姿,餐后特别是午餐后直坐高椅子或躺椅

3、通便保持大便通畅

4、腰带不宜太紧腰带过紧甚至为美而束腰,均会加大对胃的压力

5、餐后遊免弯腰这是减少胃食管反流很重要的措施

6、当不能避免弯腰时,就要控制食量。

哪些食物容易导致胃食管反流?

1、薄荷可松弛平滑肌,降低食管扩约肌压力;

2、巧克力可影响食管酸碱度与食管括约肌压力,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3、油炸食物和油腻食物含有高脂肪,可增加食管黏膜对酸的敏感性;

4、含糖量高的食物也可引起烧心症状,如糯米、豆沙、山芋等

什么情况需要考虑外科手术?

1、经严格内科治疗无效;

2、并发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裂孔疝、出血、吞咽困难等

3、经常反复发生反流性、吸入性肺炎;

4、不愿意接受终身药物治疗而自愿选择手术者;

5、需要长期大剂量抑酸药维持治疗的年轻胃食管反流患者;

6、有严重的食管动力障碍、抗酸剂维持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或对大剂量长期应用有顾虑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总反酸烧心,胃镜查不出问题,到底是病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