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燥证,喻氏谓属热,沈氏讲属凉,原来,他们所说到的都是燥证的一个方面。故吴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热燥、凉燥之分。其机理喻以蒸笼,如水火不偏,则熏蒸而无燥;如火盛水少,则无气为热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气来为凉燥。临证必需有此两种观点,则易剖析,但仍凭见证为根据,方能无误。
2.四损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也。杨栗山所谓气血两虚、阴阳并竭是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老翁、产后、先天不够、后天平衡是其因。气虚者。真气不够也,其症气不够以息,言不够以听,或欲言而不能;血虚者,真血不够也,其症通身萎*,两唇白,或素有失血之证;阴虚者,真阴不够也,其症肌肤甲错,五液凋谢;阳虚者,真阳不够也,其症厥逆,下利,肢体畏寒,口鼻气冷。单虚者单治,兼虚者兼治,虚而兼寒者温而补之,虚而兼仍贿清而补之,虚而兼实者须审其标本、前后、缓急、几何随机而治之。
3.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至未即是北京光阴上昼9时至下昼3时。这个光阴恰是阳气最盛的光阴。太阳病历来是风寒损伤了卫阳的证候,故遇阳盛之时卫阳有所扶助,故能自愈。我的意见,这不是绝对的,不行齐全仰仗,只能做为诊疗本病的有益前提之一。
4.虚热证是虚而兼热或兼火的证候,亦称之为虚火,非单指阴液不够,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兴奋病理状况。其产生,或因虚而生热,或热久致虚,或体虚兼患热证。临证证候与炽热证不异,其主症为烦热,口渴喜冷饮,但服清爽泻炸药不效或反加剧,只实用滋阴养血生津,引火归原,或甘温除热之法方效。如伤寒后期竹叶石膏汤证,阳明经病人参白虎汤证,口糜龈烂之甘霖饮证及十味地*汤证,咽痛之养阴清肺汤证等。
5.头不痛项不强,便知非太阳证;但头痛不项强也非太阳证,如项强痛反不恶寒,脉不沉,不行谓非太阳病。太阳病以头项强痛为大纲。
6.结胸是伤寒滥用下药而成的胸腹硬痛的证候,分为大、小、寒、热、水、血、痰、食八种。个中胸腹不按自痛,按之更痛者,为大结胸;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兼不热、不渴,小便纯净,为寒结胸;兼烦渴便闭,为热结胸;兼怔忡,头汗,无大熱,揉之有水声,为水结胸;兼漱水不咽,喜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当,为血结胸;兼脉滑喘嗽,为痰结胸;兼气口脉大,为食结胸。
7.人参白虎汤之“背微恶寒”、“不时恶风”,非谓之表不解,乃因内热太盛,自愿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不时恶风之发觉。
8.胸背腰痛,皆有因痰者。痰者,痰饮也,为水湿不能摄取而至,脉多带滑象。同时,痰饮在胃即呕,在上则眩,介意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肺则咳喘,在胸膈则满闷短气,郁于经络则麻木偏枯。若忽患腰背胸胁牵引痛,走而不守者,便可斟酌痰。但痰与风要加以判别,从体质上、脉象上和患者每感把柄有寒凉重着的发觉等,略加留神,不难识别。
辨证心法
9.辨证要聚集周全证候群举行归纳剖析,不要单凭某一病症。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若单凭一“恶寒”症,到底属风、属寒、属湿、属热,怎样能认清呢?是以,辨证必要要留心四诊合参,归纳剖析,方不致误。
10.若内外证俱在时,病症是差别内外几何的关键;真假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聚集是差别真假几何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需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11.寒仍绘假之分辨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枯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枯,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光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12.虚火上逆(炎)有两种环境,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赤,脉必兼数,兼接见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为须留心右迟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两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行误人。
13.伤寒是百病的基本,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凿这样。譬喻,承气汤不是天真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天真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泻肚、痢疾、失眠、昏厥、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获取良效,分外是一些紧急重证,用之更是驾轻就熟,每每一剂承气,便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逢凶化吉。曰人用当归四逆汤诊疗冻疮,我曾用桃仁承气汤诊疗宫外孕逐个均解释一个情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本,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把握伤寒每一单方之功用、主治病证和使用规律,临证使用,才会驾轻就熟。
14.赤子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分散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散发清解之。
15.高热证要留心其兼表、兼里方方面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具获取效验。
16.战汗一症,多浮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蓦地浮现颤动,接着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颤动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甚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甚,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须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只,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襄理之。热性病历程中,若蓦地肢冷、脉伏,即应试虑战汗之显蛔,做好就诊打算。
17.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鄙人之分,但都必需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隶属名望。假使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规模。必需明辨其主次,这是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
18.痰证,要分辨寒热真假。热痰*而.口渴,溺赤,用竹沥、胆星灵验。若病弥留之喉间痰鸣者,忌之。此属虚痰、寒痰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而至,《医学从众录》中风篇曾论及,可参阅之。
19.太阳头痛大部份为后面部痛楚,但根据临床,也有前头部痛者,由于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需具备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方能准确,由于这是伤风风寒的表证。
20.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附仔细辛汤治之。但要斟酌混合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依然外感为主稍兼阳虚。前者附子多用,麻*用量宜少;后者,则按麻*附仔细辛汤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附子甘草汤,须要时还须加人人参。于是临床必需细心领会剖析,方能用之妥善。
21.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规模,有实有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归纳剖析,实者宜下,虚者巨细定风珠之类可采用。
22.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亡阳惊狂,卧起担心者,属于后者。这类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阳者为常见,临床见症,必需有脉数、喜冷之阴虚局面,如手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需从理论证候上领会才对。
23.腹全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仍贿。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全身重难以转侧,必需归纳舌苔脉象及全身病症剖析,才具诊断无误。
24.吐衄为热伤阳络而至,但热须辨实热、虚热。如蓦地病发者,体结实者,脉象有力者,夏令之时发者等,多为实热,症见舌苔*、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另一种,久病者,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乎素有阴虚环境者,即应以虚火沦治。
25.升阳之药,甚么时辰可用呢?如带证、崩漏、泻肚曰久,致使清阳下陷者。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遇多,但脑充血者忌用。用药剂面,都要捉住它的适应证和忌讳证,才有把握。
26.喘无善证。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
27.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神领会。临床上碰到口吐冷沫之症,天然应以寒断之,可题目在于用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于是滋胃阴以清胃火,实属良法。但咱们不能由于有此案而质疑吐冷沫之症。着手用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之后用药,于是着手用药不宜太乱,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情理,当留心之。
28.消化性溃疡,通常应选取芍药甘草汤加减诊疗。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于是,临证用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
29.曾治一西医以为是麻痹性肠壅塞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实之证,合并*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弱。再诊,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壅塞局面根基废除。
30.痢疾初起兼仍贿,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曾治一稚童,9岁,患爆发型痢疾,因兼表热,赐与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通常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便涩的加大*以疏通之,亦为治痢之要则。
31.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兆,治宜补中寓泻。如系胃苓汤证,亦须少介入大*、枳实方可。
32.曾遇一例再障血虚,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自在散治之好转。凡遇再障血虚,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生?但致使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缘故又是甚么。需求进一步辨识,找准这个缘故,便可治好。上述从肝论治用自在散,仅系一个方面。
33.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掘下腹部有压痛,斟酌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好转。此失眠之由于瘀血而至也。
34.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雨黑暗而甚者,此阴邪犯阳分之证也。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属寒湿之证。把柄发红,按之仍贿,为风化为热之证也。
35.痹证,其在皮脉者易治,在筋骨者难已。五痹曰久入脏,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五痹曰久,不见五脏痹之病症者,为脏实不受邪,易治。
36.痹证大要知痛知痒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难医。入脏者死,流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
37.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联合点为冷汗、脉数、经闭、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千口渴,喜饮,当分辨明了。
38.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个中数而有热象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临证遇数脉,宜详辨之。
39.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当聚集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剖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识别。这类脉象,暮年患者占多数,或久病之后亦看来到,不管阳虚、阴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
40.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畏凉喜仍贿,皆可用之。
41.乌梅丸证之特点即上热下寒,如发掘吐逆蛔虫,心中痛热,气上冲胸,并有泻肚,即属此证,细心领会,不难辨识。久痢之寒热混合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好,但必需适关闭述证候特点,才会灵验。
42.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两种证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尔后再用小柴胡也。
43.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题目在于甚么是中气下陷,咱们怎样去辨识它,惟有辨清是中气下陷,用之才效。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只、白带曰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均可首先斟酌能否中气下陷,再审其全身病症,必有疲倦懒言,多汗,气短,脉虚,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
44.礞石滚痰丸主治顽痰怪证,使用对象为体魄结实,有热,口苦,痰黏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至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为清稀者宜之。
45.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随泻肚者宜之。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阳明热甚者禁用。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勿须透表。疹则必需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
46.月信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前者自在散加减,后者川断、杜仲等采用,但临床多搀和浮现,孰轻孰重,用药当衡量之。
47.曾治一女性患者,吐逆较剧,饮食进口即吐,伴随月信过量疾患,左脉沉,已20天,胃部还有拒按、便秘。此病为肝郁致使胃气不降,为寒热真假混合之证。仿干姜*芩*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旋覆花、代赭石等品,功效很好。
48.白带一证,总的来讲不过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题目在于咱们怎样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病症来判别。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为左脉),便可斟酌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因时制宜。譬喻,用自在散时,如居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如曰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必需是审证实确用之才灵验,不然乱花妄用是不会灵验的。
49.*带,为妇科罕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汤的单方,然*带也有不同环境,到底哪一种*带合用易*汤呢?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也许用之。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环境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息臭秽,饮食缩小,不喜炎热,腰困带多。
50.病情是繁杂的,寒热真假常交互浮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神。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呈现为吐逆、泻肚、口苦、胃脘有压痛,通常是虚寒体质,天然产后为虚,泻肚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繁杂的,赐与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去原来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51.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讨,为继发性肠壅塞。经会诊,发掘两个特点: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显然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弱。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归、芎、桃仁、乳、没、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显然寒热,故药亦不必温凉之品。总之,必需捉住重要枢纽,用药恰到好处,天然生效。
治法择要
52.治病必需找到其根本,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如一人舌质红,用滋阴之法而不愈.珍之脘腹拒按。并无其余阴虚病症,以消导之法即愈,正月信闭止者,曾用大承气而愈,一神昏谵语者,亦以承气而愈等等,均是认定病因均在肠胃,于是取效的。
53.对一症的诊疗,必需知道它的产生缘故。如诊疗发热,不能天真退烧,要知道烧是何如产生的,如系表热,则予解表即愈,如系阴虚,则必需滋阴才会取效。假若一味地退热,不究其缘故,就达不到治愈的方针。《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即是这个情理。
54.治病要聚集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