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来源产地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生于山坡、路边、溪旁或林边。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别名马鞭、龙芽草、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牙草、马鞭稍、小铁马鞭、顺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铁马莲、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燕尾草、白马鞭、蜻蜓饭、狗咬草、铁扫帚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四棱,节及棱被硬毛。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常具粗齿及缺刻,茎生叶多3深裂,裂片具不整齐锯齿,两面被硬毛。花萼被硬毛;花冠淡紫或蓝色,被微毛,裂片5。穗状果序,小坚果长圆形。花期6—8月,果期7-10月。产秦岭以南各省及*,全世界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全草供药用。
性味功效《中国药典》
苦,凉。
归肝、脾经
活血散瘀,截疟,解*,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中药大辞典》
味甘苦,微寒,有小*。
入肝、肾二经。
清热解*,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牙疳。
《中华本草》
苦;辛;微寒
归肝;脾经
清热解*;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跌打损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微寒。
清热解*,截疟杀虫,利尿消肿,通经散瘀。主治: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尿路感染,阴囊肿痛,月经不调,血瘀经闭,牙周炎,白喉,咽喉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孕妇慎服。
太极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