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山根汤
功能:疏风化痰,清热解*,消肿利咽。
适应证:咽喉红肿、乳蛾、喉痈喉风、咽痛等
病症。
方药组成: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嫩射干4.5克牛蒡子9克
用法:上方用清水毫升煎至毫升,日服2次。
方解:本方以清热利咽和清热解*两部分药物组成。方中挂金灯、山豆根、射干、桔梗均为清热利咽要药,生甘草具有清热解*甘缓利咽作用;牛蒡子配合射干对痰涎壅滞,咽头堵塞,有宣畅利咽之功。故临床应用对于热*壅盛咽喉肿痛诸症,殊有卓效。
说明:凡见恶寒发热,脉浮数,表邪甚者,加荆芥、薄荷、蝉衣等;但热不寒,舌淡或舌尖红,苔薄*,脉数,里热甚者,加赤芍、丹皮、知母、金银花等;痰涎多,苔浊腻者,加僵蚕、瓜萎皮、地枯萝等;头目晕眩,两目红丝,肝火较旺者,加桑叶、夏枯草、白芍等;大便干涩不爽者,加萎皮仁,大便闭结者,加元明粉;体质阴虚火旺,舌红少津,口燥咽干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典型案例
例一:陈某,男,32岁,干部。门诊号:。
初诊(年8月30日):素有喉痛史,每因劳累辄易发作。四天前,因工作关系,连续二夜不寐,以致咽喉疼痛,有低热。在乘车来沪途中,咽痛更甚,吞咽困难,医院耳鼻喉科诊治,症情未见轻减。
来诊时,形寒发热(38℃),头痛以前额为甚,咽喉干燥作痛,声音嘶哑,痰多粘腻,胸闷。大便五天未解,小便色赤。脉滑数,舌苔根腻,右咽关红肿高突,延及颈部。精神疲乏,面红目赤。
证属痰热内蕴,夹肝胃之火上升,而成右喉痈。病系喉痈,症情颇重,急投苦降涤痰,通利泄热之剂。
川*连2.5克赤芍9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射干45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黑山栀9克知母9克瓜萎皮9克元明粉9克(分冲)
外用药:①喉科牛*散[见“验方部分”第(70)
方]吹入喉部患处,每日2~3次。
②银硼漱口液淋
口,日3~4次。
③芙蓉软膏[见“验方部分”第(1)
方]外敷颈部,一日1换。
服药2剂后,大便通,发热退,咽喉红肿亦明显减退。二诊时,上方去川*连、元明粉,再服2剂而愈。
例二:沈某,女,21岁,公社社员。门诊号:。
初诊(年10月12日):以往有咽痛史,遇劳则发;半个月前患疟疾,治疗甫愈。10月4日起觉咽痛,伴有发热,继则咽喉右侧肿胀,疼痛更甚,在当地治疗无效,于10月11医院耳鼻喉科用西法抽脓和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现症见发热(体温38.1℃),无恶寒。头痛,乏力。右颌下肿胀掀红,右喉核红肿高突及于悬雍垂,伴有刺痛感,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压舌板触之感觉坚硬。大便干结,一日1次。脉数,苔腻带糙。恙已一周,势将酿脓。此由痰热内蕴所致。治以消肿清热解*。
赤芍6克炙僵蚕9克牛劳子9克浙贝母9克桔梗3克生甘草2.5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芙蓉花4.5克
外用药:①喉科牛*散吹入喉部患处。②芙蓉软膏
10月15日):服上方4剂后,热退而肿不消。因局部抽不出脓液,知其脓成而未熟,故不主张开刀。但大便仍燥结,故于上方加丹皮4小5克,元明粉9克(分冲)。外用药同前。
三诊(10月17日):大便燥结转软,日行一次;咽关肿痛见减。上方元明粉改为4.5克(分冲),服2剂。外用药同前。
四诊(10月19日):进清热消肿利咽之剂,吞咽稍利,颔下之肿块亦消退。右咽关肿胀散漫不收,虽有化脓之势,但根坚不软,积脓不多,用西法抽脓。脉细数,舌苔腻带糙。此系痰热互结不化之故。再予苦降消肿而化痰热。
川*连1.5克赤芍9克丹皮9克牛劳子9克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5克金锁匙3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生萎皮仁各9克
依上方连服6剂,右咽关肿胀渐退,脓液已无,诸症均减而愈。为巩固计,拟清热利咽为治。
山豆根4.5克白桔梗2.5克生甘草1.5克玄参4.5克金锁匙2.5克煎汤代茶,连服7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