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人们所患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有的疾病甚至病情还越来越重,对于这个现象,也许我们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可以找出答案。
□中易堂国医馆翟红斌
大禹治水是《山海经》中的一个故事,但被众人熟知的只是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其实“大禹治水”也叫“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和他的父亲鲧两人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
相传上古贤君尧还在世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鲧被推荐治理水患,鲧采用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堤防的办法以障洪水,九年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平息了水患,历时13年最终治水成功。
鲧禹父子治水,一个堵一个疏,最终结果却完全不同。其实,在这一堵一疏之间,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治病机理。
围追堵截未必治病
日常生活中治疗感冒,很多人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抗病毒、杀菌;治疗肿瘤,常见的就是放疗、化疗、手术切除;见到血压高、血糖高,首选就是降压、降糖,这些治病方法不就是一种“围追堵截”的思维方式吗?
当人体内的气聚集在一起,升降出入的循环出现了障碍,气机不顺,出现喘、闷、咳嗽、腹胀、打嗝,甚至高血压、高血糖、肿瘤等疾病,一味地灭、杀、切,而不去疏导气机,病情怎会不加重呢?更甚者终身服药的病例也比比皆是,有些人服用了一辈子的药,最终也没有把病治好。
在临床中,也有很多用堵来治病的案例,比如感受风寒后引起的咽痛、发烧、牙疼、口舌生疮、面部痤疮等老百姓所说的“上火”症状,均是由于受寒后体表关闭而体内的阳气无法透达于外、攻冲于上所致。而很多人治疗时会选用双黄连、清热解毒口服液、牛黄解毒片等清热泻火药。殊不知,这样不仅使侵袭于体表的寒邪无法驱除,还会引邪入里,伤及脾阳,症状虽然暂时得到了缓解,但身体却受到了戕伐,这就是典型用“堵”的思维来治病的例子。此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辛温药来打开被寒邪束缚的体表,让体内的郁热得到疏散,这时头面咽喉部不再受到郁热的熏灼,自然就不会再“上火”。
中医治病重在调气
今年2月接诊过一例胸闷几十年的患者,患者主诉是胸闷、气短、鼻塞,平常总感觉胸中气不够用,呼吸不畅,经拍打捶胸后觉稍缓解,病史几十年,常年治疗效果不佳。四诊合参后,首诊让其服用白通汤10服,服药第四天,患者留言说胸闷症状有所改善、鼻塞改善最为明显。二诊让其续服白通汤10服。三诊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10服。后续患者反馈胸闷症状已基本消失,前后共花费多元。
究其病机,是长期的寒邪束表、腠理闭塞,使郁滞在胸中的气得不到升发、宣泄所致。故改变以往补益、滋阴、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为其温阳宣散,鼓舞体内真阳,解除肌表束缚,温通经脉,驱寒外出,引气机向上向外走,堵在胸中的气自然消散,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道德经》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大意为:“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瘪,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延伸到人体来讲,即:以深长呼吸,推动全身的气液循环,使经络畅通,气液畅旺,匹配阴阳。所以说,人体内的气机循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升降出入,无时不有。而中医治病,重在调气,帮助气机恢复或回归到人体自身本能的运行状态之中,顺应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开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疏导通畅,通关达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