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2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健委: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快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11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快速传播,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上升明显,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近期,全国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严峻复杂态势。
米锋表示,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理和等待观望心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措施不动摇、不走样,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快,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以快制快开展疫情处置,准确划分风险区域,有序组织核酸检测,有效管控风险人群,严格规范隔离工作,确保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到位,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国家卫健委:医院发热门诊等原则上“非必要不封控”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会上介绍,发热门诊是发热患者甄别是否感染新冠病*的重要场所。医院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发热门诊的地址、电话等信息要向社会公布。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可疑的患者要尽快鉴别,若是阳性感染医院医院进行救治,真正实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一是要求医疗机构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对发生疫情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医疗机构的急诊、透析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分娩室等原则上“非必要不封控”。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对疫情防控需要临时停诊的医疗机构,通过本地媒体、医院
郭燕红表示,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进一步充实和科学调度院前急救力量,科学设置等急救电话和便民服务渠道,确保患者诉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最大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医疗机构日常医疗服务的影响,切实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11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25.3万例感染者
人口密集城市成为疫情防控重点地区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表示,近期疫情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自11月1日以来,全国累计报告25.3万例感染者,近一周平均每天报告2.22万例,较上一周增长了一倍。疫情波及的范围广,传播链复杂,多数省份的疫情持续发生,多个省份的疫情传播范围广,传播的链条多,有的省份面临的是三年来最严峻最复杂的局面。此外,人口密集城市成为了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像广州、重庆由于人口规模大,人员流动性强,高校等重点场所集中,人员聚集性活动多,加剧了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和防控的难度。
国家卫健委回应“医院环境不尽如人意”:已下发文件专门督促
针对有医院环境比较差等问题,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医院的管理规范,要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和密闭场所,医院的改造和准备,一旦有聚集性疫情,能医院使用。
医院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郭燕红表示,有些地方在大规模疫情发生时,医院,“我们已经下发文件,专门进行督促和要求,指导各地首先做好准备,医院设置的准备和医务人员的准备,医院的医疗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低风险区是什么概念?中疾控专家回应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2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高风险区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基于第九版防控方案实践评估数据以及风险研判证据。也就是说,在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均能够快速隔离管控并及时转运的情况下,对于高风险区管控人员中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表明高风险区在社区的传播已经基本阻断。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区域人员管控,二十条优化措施由原来的7天调整为5天,以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低风险区指的是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除去高风险区以外的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对于低风险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控措施。
低风险区的群众,要减少外出、不聚集、外出时要做好防护;主动配合区域风险人员排查、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味觉嗅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腹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十大症状”以后,要及时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及时排查病*感染。同时,倡导低风险区群众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如果确需离开,离开所在城市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