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记者了解到,根据流感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广西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及流感病*阳性率均有所上升,阳性检出标本以甲型流感(H3N2)病*为主,我区已进入流感夏季流行高峰,一些学校和集体单位已出现局部暴发疫情,民众需注意做好预防。
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吗?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有3个方面不一样,首先是病原不同,其次是传播力不同,三是症状不同。
病原不同。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流感病*引起,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型。目前,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可引起全球大流行。而普通感冒是由呼吸道合胞病*、鼻病*、腺病*、冠状病*等引起。
传播力不同。流感的传播力更强,普通感冒传播力相对较弱。
症状不同。流感症状更重,主要症状是高烧(39-40℃)、畏寒、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发热持续3-5天,疾病一般持续10天左右。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普通感冒症状相对减轻,一般是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发热持续1-2天,一般一周内就能自愈。
流感的流行季节是什么时间?
根据我国流感监测结果,每年冬春季是我国南北方流感的高发季节,而在夏季,部分南方省份会出现一个小高峰。近期,全国流感监测显示,南方省份流感病*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广西流感哨点监测也发现,自5月中旬以来,我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流感病*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广西已进入夏季流感流行季。
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封闭、通风不良的场所,流感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怎么判断自己得了流感?
流感通常急性起病,发热(高热可达39-40℃),可出现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全身症状明显,如头痛、肌痛、乏力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流感流行季节,可能是感染流感病*所致,请及时就诊,由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
如果自己得了流感,怎么做防止传染给家人?
减少与人近距离接触,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确需外出时要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对被流感病*污染的物品进行消*。
得了流感怎么治疗?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轻症病例可以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流感病*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治疗。
发病48h内进行抗病*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h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治疗中获益。
什么人容易感染流感病*?
人群对流感病*普遍易感。具有高流感并发症风险的人群有5岁以下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怎样预防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触碰眼、口、鼻,每天开窗保持室内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如发现有类似流感的病症,应尽早就医,尤其是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什么时间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后,需要大约2-4周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所以,建议大家在流行季节前1-2个月接种,如果来不及在流行季节前接种,整个流行季也可以接种。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6-8月后抗体开始衰减,且由于每个流行季的流感病*株都不尽相同,建议每年在流行高峰季来临前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哪些人需要接种流感疫苗?
原则上,6月龄及以上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并且没有禁忌证的人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优先推荐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包括医务人员、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养老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的人群;其他的高风险人群就包括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到5岁的儿童、慢性病的患者、6月龄以下婴幼儿的家庭成员以及看护成员,以及孕妇或者正在准备备孕的年轻女性。
新冠疫情下,如何防止新冠与流感的叠加感染?
目前国内外新冠疫情仍在持续,今年新冠与流感叠加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一旦流行将导致新冠疫情防控局面复杂化,可能带来的重症风险。
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能够有效减轻流感感染、住院、重症和死亡等导致的疾病负担。
遵循“早接种、早预防”的原则,在流行季节到来前接种流感疫苗能获得最大的保护效益。因此,在大力推行新冠疫苗接种的当下,切莫忽视了流感疫苗的接种。两种疫苗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总之,不管是预防流感,还是新冠肺炎,都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记者:木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