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鼻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情期间发热怎么办中医2种证型教你区分发 [复制链接]

1#

疫情期间,无论到哪里都会常常见到“电子体温计”,测量我们的体温,有时会出现温度低的状况,比如34、35度甚至更低,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测量的不精准、粗糙。

最近呢,有粉丝问,35度是不是低烧?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但是仍有很多人陷入误区,认为温度低即是低烧……

其实呢,发热又称发烧,是指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摄氏度。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1)低热:37.5~37.9摄氏度;2)中热:38~38.9摄氏度;3)高热:39~40.9摄氏度;4)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

而发热的缘由,依据中医理念:

1)外感:因感受风、寒、暑、湿、热、火等或疫疠之气所致;2)内伤:饮食劳倦或情志变化,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或许因为疫情,人们对发热尤为敏感,但是大家遇到发热问题,切勿惊慌,实在担心的话,医院,以排查是否为新冠肺炎。在这里详细说一下中医理论常见的发热证型以供大家参考。

1、外感发热

主要表现:初起恶寒发热,体温逐渐升高,继则大汗淋漓,身热渐退,或反复发热,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咽痛,头痛,肢体疼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

调护建议:一般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可物理降温,如热水泡澡、冰袋敷额头、或酒精擦拭腋下、后背、前额等。超过38.5摄氏度需服用清热解*药物,如麻*、桂枝等,避风寒,饮食清淡,忌食鱼腥面食等,多喝水,多排尿,注意监测体温。

2、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

主要表现: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或感觉有热从骨头中来,心烦少眠,多梦,颧红,睡着后出汗,醒来即止,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舌红少苔,脉细数。

调护建议:可用银柴胡、胡*连、知母、青蒿等清退虚热,用鳖甲、玄参、生地、制首乌等滋阴养精。亦可直接内服知柏地*丸治疗。

2)血虚发热

主要表现:发热多为低热,头晕眼花,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心悸不宁,面白没有血色,口唇指甲颜色很淡。

调护建议:可内服归脾丸或四物膏补益心脾、益气养血,饮食上可多吃一些健脾或补血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豆、*参、红枣、阿胶等,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

3)气虚发热

主要表现: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容易感冒,食少,大便稀溏。

调护建议:可内服补中益气丸,自汗者可加牡蛎、浮小麦等固表敛汗,时冷时热者可加桂枝、芍药等调和营卫。注意饮食不可吃破气散气之品,如陈皮、枳实、槟榔等,注意休息,不可剧烈运动。

4)阳虚发热

主要表现:发热,形寒怯冷,四肢不温或下肢发冷,面色晄白,头晕,昏昏欲睡,腰膝酸痛。

调护建议:可内服《金匮》肾气丸调养,气短者可加服人参补益元气,大便稀溏或腹泻者可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脾胃。饮食上以温热助阳之品为主,如牛羊肉、生姜、当归等。亦可用艾灸选取相关穴位进行调养,如百会、关元、肾俞、腰阳关、命门等。

5)气郁发热

主要表现: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口干,妇女常兼见月经不调,痛经,或乳房发胀。

调护建议:可内服丹栀逍遥丸调养,注意情志调节,多和朋友沟通,及时疏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

6)血瘀发热

主要表现: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想喝水,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严重者肌肤如鱼鳞状。

调护建议:可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药等活血化瘀,瘀血肿痛较重者加丹参、三七等,可多食具有活血功效的食物,如黑木耳、洋葱、生姜、大蒜、*酒、醋等,适当运动,可推拿按摩及艾灸通经活血。

7)湿郁发热

主要表现:低热或午后较严重,胸闷身重,不思饮食,口渴但不欲饮水,甚则恶心呕吐。

调护建议:可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朴、竹叶等清热利湿,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甜腻之品,同时注重补益脾气。

一般调护

1、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伤正,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调节饮食,防止用药失当等;

2、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活动。

3、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之品。

4、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